关于笔记

在介绍这款从我迈入无纸化记录之后最为震撼和喜欢的软件之前,我想借此来聊聊关于「笔记」的一些事。

回溯到刚开始时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,富文本形式的复杂性和难以排版,让我很难只关注笔记的本身,常常因为格式和排版的问题抓狂。且其当时的「剪藏」功能也是能够及其快捷地在你偶然间看到的一篇好文章时,纳入到你的「知识库」,有种稍后再看的功能性。结果呢,则是越积攒越多,甚至已经忘了当初想看这篇文章的初衷和决心。渐渐地,走入了人们所说的「收藏家谬论」:

关于”收藏家谬论“ :

很多时候,我们收藏了一篇文章,就认为自己将来一定会读,所以自我感觉非常良好。

而如果收藏的文章一旦超过了我们的管理能力,它就会越积越多,最后变成一堆垃圾。

这时,即使我们对收藏了文章进行了阅读,他的意义依然不大,只会增加短期记忆。

再说回软件,在苦于富文本带来的烦恼后,先后转战了为知笔记和有道云笔记,也是在每每迁移的过程中丢了许多。再到后来,这种「云笔记」的安全性和难以迁移性等诸多因素,让我更倾向于使用本地化的编辑方式。

因此,后来我使用的做笔记的方式则变成了「读写分离」,即读使用 Chrome 访问本地文件搭配 Markdown Viewer 插件,能带来不错的阅读体验(不论是速度还是美观方面)

而在写方面,则是使用 Typora 作为编辑器。至于同步方面,在使用 Windows 的时期,Onedrive 是支持这种已本地文件路径的形式来访问云端的文件,而进入到 Apple 生态后,则是使用了更为方便的 ICloud 作为存储的引擎。

虽然这种记录笔记的方式陪伴了我很长一段时间,也基本满足我对记录的基本要求,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原因:

  1. 以文件夹的方式来对笔记分类,缺少标签的功能,导致出现难以分类和冗余记录的情况;
  2. 无法全局搜索,每次都只能依靠文件树的层级关系和记忆来寻找某个知识点;
  3. 在手机或者平板端,虽然能够同步访问到 ICloud 的 markdown 文件,但没有好的阅读软件。

基于以上的几个一直困扰着我的问题,我有尝试将主力的记录软件迁移到 Notion,它也基本上能够解决这些痛点,但是对于 Notion 的不敢恭维的速度和无本地缓存的机制,以及同样是云存储的方式,让我在迁移的过程中望而却步。

Obsidian,则是游刃有余地解决了我所有的痛点,甚至还带来了一些额外的惊喜。

我为什么会选择它?

首先,聊聊它的优点:

  • 支持 ICloud (Windows 用户可通过 git 的方式)同步,安全且方便;
  • 支持 Markdown、Tag、双向链接
  • 支持社区插件,能为软件本身带来更加新奇的功能;

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最为基本的一些功能,Obsidian 会通过笔记之间的双向链接,来生成所有笔记的关系图谱,如下图所示:

其实刚接触到这种功能的时候,我并没有觉得有多神奇或者实用,反倒觉得繁杂和鸡肋。再到后来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慢慢遇到一些场景:记录某个知识点时可能与之前记录的笔记有所关联(可能是引出另一个话题,或是一个知识点的详细解释等),基于 Typora 的方式我很难将这些知识点关联在一起,同时又有可视化的界面来宏观地观察这些关联。

当我再一次通过一些文章和信息来源在介绍 Obsidian 时,我决定再尝试了解和接受它,而这一次它征服了我。

核心功能

说了很多关于过去我记录笔记的历程还有我会选择 Obsidian 的原因,那让我们回到这篇文章的主题,Obsidian 究竟是有哪些功能能够能让我们建立属于个人的「神经网络」呢。

双向链接

使用过 Notion 或者其他类的软件的话,应该对双向链接不陌生,如果你不了解可以参考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双向链接,它适合你吗?

而对于上面的这个链接来说则是一个「单向链接」,即这个链接的指向只出现在我这篇文章,而少数派的这些文章中并不会显示我引用了这篇文章。对于支持双向链接功能的 Obsidian 来说,如果我在一个笔记中搜索并引用到另一个笔记文件的话:

则会在被引用的笔记中显示出「反向链接」(即引用该笔记的文件),如下图所示:

使用「双向链接」有两个好处:

  1. 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,用于生成关系图谱;
  2. 更多是希望当下的思考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被看见,零散在各处的关于某个主题的思考可以集中被看见。

关系图谱

借助着双向链接生成的关系图谱,能够将分散在不同地方的笔记通过「引用」关联在一起,形成图状关系。同时,能够让我们以宏观的思维去回顾和总结自己的做的笔记。

以下图我记录的部分关系图谱为例:

例如对于左边的图谱来说:

  • pulsar 的高性能引用到了 kafka ,这是因为 pulsar 同时也借鉴了 Kafka ,使用页缓存和零拷贝机制来提升性能。
  • 而在 kafka 的笔记中,分别引用了到另外两个知识点,来详细地解释其他的知识点。

再来看右边的图谱:

  • 分布式概念中,分别提到了一致性、CAP 原则和 BASE 理论;
  • 而在 CAP 原则中同时也提到了一致性的概念;

这就就将本身不论是随机摆放还是以文件树的层级关系,变化成了「神经网络」似的图状关系,更好地让我们去梳理自己的知识网络。

丰富的插件

与 Typora 相比,Obsidian 有着丰富的第三方社区插件,能够让你记录笔记的过程中提升效率和体验。

例如:模板的插件,让我能够快捷地创建一个基于模板的文件:

更多的插件可能会在之后再来介绍。但是,也不乏一些过度依赖于插件本身的,而我则一直遵循的选择是:

不绑定于任何的软件,在我尝试想更换另一个笔记软件时,不需要做任何的迁移上的改动,因此 markdown + 本地编辑 + 云端同步的机制一直我所追求的,像是 Java 诞生时的主旨:

write one, run anywhere